- 2023年国内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占医疗卫生费用的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实际支付增量不足,主要因收入结构和赔付率低。
- 国内商业健康险未来发展空间仍大,预计潜在收入和支出空间分别为1.9X和2.7X,可能超越德国和法国。
- 医保数据赋能将推动商业健康险发展,关注政策变化及创新产品的监管接纳度,投资建议集中在受益于增量支付的创新药和医疗服务领域。
核心要点2本报告分析了国内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空间,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 **商业健康险的现状与发展空间**:2023年,国内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占医疗卫生费用的比例为10.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医疗机构中并未感受到明显的支付增量。
主要原因在于收入结构,疾病险占比46%,医疗险占比42%,但大部分医疗险为医保补充型,覆盖医保目录外的险种较少。
支出结构方面,商业健康险的赔付率仅为4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5%,其中疾病险赔付率仅21%。
2. **未来潜在空间的测算**:与德国和法国相比,国内商业健康险的渗透率有望超越这两国。
预测表明,国内医疗险和商业健康险的潜在收入空间分别为3.1倍和1.9倍,支出潜在空间分别为3.3倍和2.7倍。
3. **医保数据赋能的作用与政策关注**:医保局的数据赋能可在产品设计、核保、核赔等方面助力商业健康险。
未来应关注四个政策方向:DRG控费方式的改变、医保数据分享的精细度提升、保险监管对创新型产品的接纳度放宽,以及政府的税收补贴和医保行政支持。
投资建议包括关注创新药板块、受医保控费影响的医疗服务公司、美年健康、上海医药及医疗信息化公司等。
同时需警惕数据预测不准确、政策监管风险和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
投资标的及推荐理由投资标的及推荐理由如下: 1. 创新药板块及创新药产业链:最受益于增量支付资金,这些公司有望在商业健康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资金支持。
2. 严肃医疗服务:如国际医学、海吉亚医疗、新里程等,估值受医保控费压制,这些公司在政策变化后可能会迎来价值回升。
3. 美年健康:在商业健康险市场中具备一定的市场地位,未来有望受益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
4. 上海医药:作为大型医药企业,能够在商业健康险发展的过程中受益于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
5. 医疗信息化公司:如国新健康、久远银海、万达信息等,这些公司受益于医保数据处理和开发,能够在商业健康险的推广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标的均具备在未来商业健康险市场中获得增长的潜力,投资者可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