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科技博弈和国内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中心,吸引更多企业赴港上市。
- 港股IPO回暖,尤其是科技企业的上市数量和市值水平提升,有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投资机会。
- 当前港股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特别是在AI和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投资者应关注政策支持下的优质资产。
核心观点2本投资报告围绕港股市场的回暖及其在科技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
首先,从宏观环境来看,中美科技博弈升级与国内利好政策的共振,为港股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
科技创新热潮推动港股领涨全球,同时港股IPO回暖,融资规模显著增加,尤其是由比亚迪、小米等科技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资所带动。
其次,A股IPO放缓的趋势与港股IPO回暖形成鲜明对比。
A股自2023年起,IPO数量和规模均明显下降,监管趋严及赴美上市风险加大使得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港股上市。
港交所通过优化上市制度,吸引更多企业赴港上市,特别是设立了针对科技企业的专属通道,降低了上市门槛。
再次,从微观层面看,近两年赴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市值水平和科技含量均有所提升,尤其是“A+H”行业龙头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港股市场的优质标的数量和流动性。
同时,企业借助港交所的融资能力,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国际化布局,改善基本面。
最后,当前港股市场处于较好的战略配置区间,科技资产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尤其是在AI和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
此外,政策支持的内需消费领域也存在结构性机会。
中长期来看,若港股企业的业绩预期逐步兑现,将有助于支撑市场上行。
风险提示方面,需关注政策推进的不确定性、港股业绩的不及预期、特朗普政策的变动、海外利率上行压力以及AH价差加剧带来的市场波动。
投资建议本报告的投资建议及理由为: - 港股市场在科技转型背景下,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 科技资产,特别是AI和消费电子领域,值得关注。
- 政策支持的内需消费领域优质资产具有结构性机会。
- 赴港上市企业增加,有助于提升市场“含科量”。
- 企业融资将提高研发投入和扩展海外市场,支撑港股业绩预期。
- 当前港股仍处于较好的战略配置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