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专项债发行规模达到7.7万亿元,其中40%用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40%用于项目建设,20%用于偿还到期专项债券。
- 2025年专项债额度预计增加至4.5万亿元,发行节奏加快,投向范围扩大,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 建议强化项目前期论证与储备,提升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关注隐性债务风险。
核心观点2专项债作为财政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在2024年发挥了显著作用,主要体现在补短板、增后劲和扩大有效投资。
2024年发行的专项债中,超过四成用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反映出其防风险职能的强化。
2024年专项债的发行情况具有七大特征:首先,资金来源包括当年新增专项债和再融资专项债,后者的界限逐渐模糊。
其次,资金用途主要分为项目建设、置换隐性债务和偿还到期专项债,分别占比约40%、40%和20%。
第三,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券累计发行规模为2.2万亿元,主要用于隐性债务的置换。
第四,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节奏在下半年加快,总体略超全年额度。
第五,投向方面,传统基建类项目占比提升,尤其是市政和产业园区、铁路等。
第六,专项债券的平均发行年限超过15年,剩余年限逐渐拉长。
第七,平均发行利率呈下降趋势,逐步接近2%。
展望2025年,预计专项债额度将增加,可能达到4.5万亿元。
宏观经济环境仍需积极的政策支持,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扩大,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新增专项债券的额度有望提前下达,预计再融资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约为3万亿元。
进一步的建议包括坚持“项目为王”的分配理念,强化项目前期论证与储备,挖掘符合条件的专项债项目,以及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以提高专项债资金的使用效率。
风险提示方面,需关注未纳入隐性债务的城投公司债务及稳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