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主要受需求不足和房地产税收优惠影响,多个省份税收出现负增长。
- 自1949年以来,中国各省份财政收入格局经历显著变化,东部地区逐渐向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转移。
- 长期来看,增量政策的实施将激发财政收入潜力,促进地方财政平稳运行,但短期内地方财政压力依然较大。
核心观点2报告分析了1949年至2024年中国各省份财政收入的变迁,重点关注了近年来的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及其原因。
2024年全国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和1.7%,增速明显放缓,主要受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下滑及房地产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影响。
2023年制造业缓税入库导致多个省份增值税收入负增长,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也因工业利润下滑和商品价格回调而下降,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同样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拖累。
展望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但仍面临基层财政压力和经济不确定性。
自1949年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和财政收入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东北地区曾是重工业基地,但随着改革开放,沿海地区如广东迅速崛起,财政收入和人口比例上升,而东北则面临转型挑战。
近三年,西部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长快于东部和中部,主要得益于能源安全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
相对而言,东部和中部省份受到外需下行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较慢。
总体来看,经济与财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区域经济分化导致财政收入表现的差异。
风险提示包括经济恢复可能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