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交所拟调整IPO回拨机制,建议将公开认购初始份额设定为5%或10%-50%,并降低回拨上限,征求意见至3月19日。
- 支持方认为新机制能提高发行人灵活性,吸引优质企业上市;反对方则担忧散户参与度降低,损害投资者和中小券商利益。
- 新机制更符合当前投资者结构,能降低新股发行价过高的风险,但也可能导致中小券商的盈利能力下降。
核心观点2
2024年年底,港交所发布了关于优化首次公开招股(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咨询文件,提出降低公开发售回拨机制上限的建议,并征求意见至3月19日。
港交所建议两套新方案:一是将公开认购的初始份额设定为5%,回拨上限为20%;二是将公开认购的初始份额设定在10%至50%之间,但不设回拨机制。
从宏观层面来看,调整回拨机制旨在更好地匹配当前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散户投资者在香港市场的成交额已降至15%以下,因此新机制有助于提升机构投资者的议价权,确保发行价反映市场真实需求,降低新股发行价过高或破发的概率。
然而,从微观层面分析,新机制可能会导致散户投资者的新股参与度降低,进而影响中小券商的盈利能力。
若回拨上限调整至20%,散户投资者的最大购买比例将减少30%。
中小券商主要依靠散户抽中新股后的佣金收入,新的回拨机制可能降低其佣金收入,部分券商的新股项目可能无法盈利。
总体而言,港交所的回拨机制调整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支持者认为新机制有助于吸引优质企业上市,而反对者则担忧散户参与度的降低及其对券商利益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