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年12月新增社融显著增长,达到28575亿元,主要受到政府债和企业债的推动,但贷款需求仍然偏弱,拖累整体社融表现。
2. 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下滑,融资成本高和债务置换效应是主要原因,而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回暖,短期贷款持续负增。
3. M1同比大幅反弹,非银存款大幅下滑,财政支出维持快速增长,未来市场关注资金面变化及居民融资需求的反弹。
核心观点22024年12月,中国新增社会融资(社融)达到28575亿元,同比大幅增加9249亿元,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21147亿元。
这一增长主要受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推动,但贷款需求仍然疲软,成为拖累因素。
从部门来看,政府部门新增融资11.3万亿元,同比增加1.7万亿元;居民部门新增贷款2.72万亿元,同比减少1.6万亿元;企业部门新增融资16.5万亿元,同比减少3.8万亿元。
整体上,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融资减少对社融形成了负面影响。
具体分析,政府债务融资在社融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增政府债融资17612亿元,占社融同比增量的90%。
企业贷款则表现不佳,新增企业贷款4900亿元,同比减少4016亿元,主要原因包括融资成本高和债务置换效应。
居民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需求回暖,但短期贷款持续负增长。
在货币供应方面,M1同比大幅反弹,主要得益于单位活期存款的增加,而非银存款因同业存款利率下调显著下滑。
财政支出保持较快节奏,12月财政支出达到往年水平的两倍,维持了市场的宽松状态。
展望未来,社融的同比转增可能标志着新一轮宽信用的开始,重点需关注居民贷款的恢复情况及2025年初的信贷表现。
同时,市场关注资金面的变化,尤其是在税期和外部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下,流动性和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超预期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