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均显著低于预期,显示信贷需求疲软,居民加杠杆意愿仍然低迷。
- 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强劲发行支撑了社融增长,特别是政府债券的超季节性高增。
- M2增速回升主要受非银存款大幅增加的推动,但居民存款转向非银渠道的趋势可能对未来流动性产生影响。
核心观点2本报告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特别是广义货币高增的背景。
首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在7月出现显著下降,社会融资规模增幅为1.2万亿元,低于预期的1.4万亿元,而人民币贷款则出现负增长500亿元。
这反映出整体信贷需求疲弱,尤其是居民贷款大幅减少,按揭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增幅均不理想。
其次,尽管居民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即将实施,预计将提升居民加杠杆意愿,但当前消费意愿仍待提振,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景气度走弱,进一步抑制了居民的借贷需求。
在企业贷款方面,新增企业贷款仅600亿元,同比减少,企业中长贷和短贷均出现回落,反映出企业融资需求不足,部分原因在于前期贷款投放的透支效应和项目融资需求的边际下滑。
社融方面,政府债券的超季节性高增为社融提供了支持,7月新增社融11600亿元,政府债券融资显著增加,地方债和特别国债的供给力度仍然较强。
在广义货币方面,M1和M2增速均有所回升,主要受非银存款高增的推动。
居民存款的转移至非银存款明显,显示出资金效率的改善。
总体来看,尽管信贷和社融数据存在波动,经济需求仍需回升,但资金效率的改善及居民存款的变化可能对权益资产形成积极影响。
风险方面需关注政策执行力度和经济下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