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CPI和PPI均处于低通胀阶段,CPI同比仅上涨0.1%,主要受食品、能源价格低迷及房地产影响。
- “反内卷”政策对物价的推动效果有限,预计CPI回升至2%以上的速度较慢,需关注房地产和消费政策的落地效果。
- PPI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修复,预计2026年第二季度将转正,但面临地产下行风险及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的挑战。
核心观点2该投资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低通胀现状,并探讨了反内卷政策对CPI和PPI的影响。
首先,CPI和PPI均处于低通胀阶段。
2025年6月CPI同比仅上涨0.1%,远低于2%的通胀目标,主要受以下四方面因素影响:1)非核心CPI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低迷,受猪价和油价拖累;2)房地产去化的影响被低估,房租波动小,难以反映真实变化;3)房地产对消费能力和意愿的负面影响超出预期;4)周期性服务和耐用品价格疲软,与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密切相关。
PPI方面,6月同比降至-3.6%,已连续33个月为负。
PPI与六类大宗商品价格密切相关,除铜价外,其他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报告指出,“反内卷”与“去产能”在政策效果和实施方式上存在本质差异,预计反内卷对物价的推动作用有限。
虽然短期内部分商品价格因政策预期上涨,但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疲弱,反映企业行为的长期合约升水有限。
展望未来,CPI回升至2%以上的速度可能较慢,原因包括供给侧充裕、房地产因素被低估以及就业和收入预期改善滞后。
为走出低通胀环境,需进一步扩大内需政策,尤其在房地产和消费领域。
PPI预计在2026年第二季度有望转正,基于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测,考虑反内卷的影响,PPI同比将在2025年底达到-1.3%。
风险因素包括地产市场下行超预期、政策推进力度不足及地产增量政策效果不及预期。